内容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国和世界人民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存亡攸关。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石的。因此,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倡导性地提出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致力于改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都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坚实的人类共同利益支撑,为世界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
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后,各国各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包括许多国家的政要、政党领袖、专家学者、有关媒体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表示赞赏、发表评论。归纳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和评论:
一是认为在一些大国极力推行利己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它将会引导和激励各国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卓越贡献。
二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必将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三是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面临恐怖主义、强权政治、战乱纷争和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许多挑战且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必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符合各方利益的有效方案。而且,这是在无法解决这些挑战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一种新的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造福全人类的宗旨,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四是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个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求同存异、包容发展的新的全球观。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也充分说明这一理念彻底摒弃冷战思维,彻底同一切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划清了界限,必将有力推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和新型经济全球化。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
正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迅速取得广泛共识,所以,联合国在2017年2月10日将其写入联合国决议,在2017年3月17日又将其载入安理会决议,在2017年3月23日再将其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可以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不断绽放思想光芒,其时代价值和历史价值将是永恒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周朝初年,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思想。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继承了这一思想。“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先人特别是国家的执政者和治理者,很早就懂得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治理,运用它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他国家的邦交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在秦朝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对这些思想都有表述和记载。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说,“天下”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又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天下为公者,也就是天下为民。离开了天下的民众,也就谈不上为公了。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无论是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只有按照这样的原则来处理,才能实现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中国古代用来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思想,其要义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万事和为上。“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协和万邦”出自西周时期的《尚书》,“万国咸宁”出自战国时期的《易传》。那时的中国,周边和国内的部族方国与诸侯封国林立,人们希望彼此之间不要兵戎相见,能够和平咸宁。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坚持“以和为贵”、实现“万国咸宁”逐渐成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和远方国家邦交关系的原则。所以,中国与周边和远方国家总体上长期保持亲仁善邻、和平交往的友好关系。而这样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能够成为东方文明主要缔造者之一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当然,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贯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但是,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致力于社会进步的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的不断追求而一直传承下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近百年历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等思想智慧的创新性发展,是这些先进思想理念和美好社会理想在当今世界与当代社会的新的倡导与体现。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这样那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着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而坚实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存亡攸关,而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石的。所以,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世界经济平台与必经之途。人类社会发展已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在继续,未来也仍将持续。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伴随经济全球化向前推进。
也应看到,我们已经历的三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形成不少弊端。如果不加紧研究和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不加紧采取应对挑战的措施,不加紧通过改革消除积存的弊端,再按照陈旧过时的运行模式、运行路径、思想理念走下去,那是难以为继的。这不是说经济全球化要中断了、停止了,经济全球化是不会也不可能中断和停止的,而是说不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积弊,经济全球化就不可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现在妨害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主要弊端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运行的主导模式落后了、运行的路径出了偏差、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存在严重失误。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主导模式来看,为什么说它落后了呢?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西方大国即几个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应该肯定,它们在推进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曾经作出过贡献、起过积极作用,但时至今日,还是这样一种主导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未能真正参与、共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这是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的。而且应该看到,离开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协商形式来共同主导,集思而广益、多谋而共定,就很难防止和避免在制定运行决策、确定运行规则和机制、选择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等方面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来看,为什么说它出了偏差呢?在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中,在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一些国家一直存在搞保护主义、利己主义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有的西方大国公开打出“自我优先”的旗号,无视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等经济全球化运行的通则,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可以说,在这个方面已经到了“早已有之,于今为烈”的地步,这就成了经济全球化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
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来看,为什么说它存在严重失误呢?在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的数百年间,长期盛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要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大国还在奉行这样的规则和思想理念,这还不是严重的错误吗?正是由于这些规则和思想理念的盛行,才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巨大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共同发展。现在是改变这些陈腐的规则和思想理念的时候了。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共同正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积存的弊端,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消除弊端的新办法新措施,共同确立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规则和新理念、新指导思想,才能使经济全球化摆脱当前的许多困难和困惑,实现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转变。
可以预料,不论在世界的东方还是西方、南方还是北方,也不论是在各方政要、学者还是其他的人们中,期待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会愈来愈成为共识,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呼声。同样可以预料,通过全面总结以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未来要实现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应该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它应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仅共同参与同时也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继续坚持和维护实践已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消除了霸权与强权、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实行真正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有利于不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经济全球化。应该坚信,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的这种新型经济全球化是一定会到来的,而且它一定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更加广阔、更加富有生机活力的世界经济平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奋斗方能实现。根据习近平主席的有关论述和阐释,综观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各个发展阶段提供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人类伟业中,应该坚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把握其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来要求的。二是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汲取世界不同文明的历史智慧来要求的。三是义利兼顾、互利互惠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和世界各国的相互利益关系来要求的。四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运用能够凝聚全球力量来共同建设的方法论和改善全球治理的治理观来要求的。五是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正确处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安全关系、实现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来要求的。只要我们按照这些基本原则不懈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千秋伟业就一定能不断推进,这一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理想就一定能最终实现。
(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11日 09 版)